歡迎訪問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官網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要覽>通知公告>詳細內容

新聞要覽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知識產權局印發《關于落實“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 作者: 發布時間:2023-06-25 10:00:26 點擊數量:

各高等學校、各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知識產權局:

為進一步推動高校與企業強化創新合作,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工業和信息化廳、知識產權局研究制定了《關于落實“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聯合研究、組織開展校企對接活動,加強對協同創新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校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 ??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內蒙古自治區知識產權局

2023年4月10日



關于落實“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推動高校與企業強化創新合作,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按照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聯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的通知》(教科信廳函〔2022〕26號)要求,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協同效應,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深化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促進校企聯合科技攻關及高??萍汲晒蚱髽I轉化落地。

二、主要目標

利用5年時間,加快落實“科技興蒙”行動,推動自治區“五大任務”見行見效,聚焦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共性問題,統籌推動10個左右自治區高校集成攻關大平臺和10個左右自治區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打造一批校企創新聯合體。發揮高??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等平臺服務載體作用,有效銜接高??萍假Y源供給端和企業技術需求端,促使高校和企業雙向發力、精準對接,突破一批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強化高價值專利培育力度,有組織推動我區每所高校支撐服務10家及以上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重點任務

(一)建立校企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充分調動高校與企業積極性,建立校企溝通聯絡機制,明確具體聯絡人員,形成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為校企合作提供條件保障。進一步推動校際、校企以及校內多學科之間的合作團隊,協同攻克技術難點,完成技術創新。建立校企之間技術轉讓、開發、咨詢、服務的全方位合作關系,打破高校與企業交流壁壘,促進行業政策、需求與學校資源、供給的充分對接,推動校企深度融合發展。

(二)推動打造一批創新聯合體。支持自治區高校和企業聯合組建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產學研基地等創新聯合體,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能力,探索專利所有權共享、收益權讓渡等合作機制,推進落實賦予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推動科技成果共享共用。鼓勵參照使用《產學研合作協議知識產權相關條款制定指引(試行)》,防范知識產權糾紛風險。持續支持和林新區“一區兩基地”建設,發揮大學科技園(創業園)、高新產業園區等平臺載體作用,打造校企創新聯合體20項以上,對取得良好成效的創新聯合體,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級平臺。?

(三)優化布局一批技術創新平臺。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布局,強化頂層設計,圍繞國家、自治區急需的關鍵領域,以重大、系列研究設施為載體,統籌建設10個左右高校集成攻關大平臺,建立完善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機制,充分運用專利導航等手段,在綜合分析產業發展環境、研判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高校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圍繞關鍵核心技術、行業共性技術突破以及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吸納重點企業和優質中小企業作為參與共建單位,支持建設或優化重組10個左右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切實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四)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建立“校企雙聘”制度,遴選一批專家教授、青年教師、在校博士研究生、創新創業導師等等深入企業,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技術咨詢指導、科技創新服務等,促進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專利技術在企業實現轉化應用,實現帶去一批技術、推動一批項目、解決一批難題。選聘一批企業高級技術人員擔任高校兼職導師,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持續深化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強化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

(五)協同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聚焦制約自治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瞄準戰略新興產業重點領域,把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作為主攻方向,重點依托高校集成攻關大平臺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圍繞企業創新需求,通過企業出題、協同答題的技術攻關模式,提升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效率,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實現自治區高校每年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突破1億元。支持重點“小巨人”企業將財政獎補資金用于開展校企創新合作。

(六)加強高校成果轉化載體建設。圍繞自治區先進制造業、綠色產業、現代能源等領域,支持高校建設打造5個左右自治區級大學科技園或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發揮平臺載體橋梁作用,對接企業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及產業化。鼓勵高校自建或與企業共建新型技術轉移轉化的專業化機構,通過培訓、市場聘任等多種方式建立技術經理人隊伍,對現有成熟度較高、擬轉化的科研成果進行梳理并在“成果庫”進行推介;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建立企業技術“需求庫”,定期更新推送給高校,暢通技術供需信息渠道,促進高??萍紕撔沦Y源與產業深度融合,推動一批高水平應用性成果產出應用。

(七)實施一批高校專利開放許可項目。組織高校積極參與專利轉化專項計劃,發揮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等機構作用,全面梳理高校知識產權等科技成果信息,篩選有市場化前景、應用廣泛、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參與專利開放許可,鼓勵探索分階段許可等多種定價模式及先試用、后付費等方式,降低中小企業技術獲取成本,推動高價值專利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快速實現高效益轉化,切實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提供支撐。組織專場對接活動和線上專區,集中發布開放許可專利信息,推動全區高校專利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落地。

(八)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力度。鼓勵高??蒲腥藛T和大學生利用原創技術創辦中小企業,持續對自治區創新性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獎補,力爭在獲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與國家“專精特新”獎補資金額度上有所突破。鼓勵盟市結合財力情況,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給予資金支持,推動孵化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

四、組織實施

(一)構建協同機制。自治區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知識產權局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明確責任部門及聯絡人。加快構建校企協同創新對接機制,及時總結推廣產學研深度融合典型經驗和做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各高校、各盟市工業和信息化、知識產權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聯合研究制定針對性強、可落地的政策措施和舉措,定期組織校企對接活動,加強對協同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

(二)強化政策引導。堅持以企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把高??萍既藛T面向企業開展四技服務以及校企協同創新成果、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作為評價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評價評估體系和職稱評聘辦法,激勵高??萍既藛T“走出去”為企業服務。將開展校企合作對接服務情況作為自治區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認定的重要參考。

(三)多方聯動支持。引導高校、企業與各類專業服務機構加強合作,發揮專業機構在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探索構建高校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庫和企業需求庫,創新對接合作方式,運用信息化等手段建立完善校企對接常態化機制,發揮技術經理人紐帶銜接作用,提升對接效率,促進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落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戶登錄